2022年4月21日,綠色瀾湄計劃: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圓桌對話以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在京召開。本次圓桌對話由生態環境部指導,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主辦,世界資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會支持,野生生物保護學會、樂施會、亞洲基金會和保護國際基金會協辦。來自生態環境部及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湄公河國家氣候與環境部門、聯合國駐華機構、相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及企業代表近300人參加了會議。

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紅、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處長周軍、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陳志華、瀾滄江-湄公河中國秘書處代表耿聰、緬甸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部副司長San Oo、柬埔寨環境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副秘書長Heng Chan Thoeum出席會議并致開幕詞。國際金融公司亞太區首席投資官李耀、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方莉、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處長李霞分別就全球與區域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發展展望、面向碳中和的全球氣候治理、瀾湄低碳可持續基礎設施共享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作主旨發言。

李永紅表示,基礎設施是推動全球發展倡議的重要領域,瀾湄國家共同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挑戰,亟待進一步加強區域可持續基礎設施合作。本次圓桌對話致力于推動各國開展低碳可持續基礎設施政策交流和經驗分享,對于豐富瀾湄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知識產品、加強綠色驅動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周軍表示,今年是瀾湄環境合作中心成立五周年,在瀾湄六國和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下,通過實施《瀾湄環境合作戰略》和“綠色瀾湄計劃”旗艦項目,務實開展政策對話、能力建設、聯合研究和示范合作,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中國愿同湄公河國家攜手努力,共享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環境質量改善等領域理念和經驗,共同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陳志華表示,中國已與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國家簽署了合作文件,通過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共建低碳示范區、構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平臺等方式,切實助推湄公河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期待未來通過共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平臺,加強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溝通和經驗分享,實現共同發展。

耿聰表示,瀾湄合作已發展為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次區域合作機制,豐富的合作成果不斷為瀾湄流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此次圓桌會是落實瀾湄合作領導人會議及外長會精神,共建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的具體體現,也是六國在抗擊疫情背景下加強團結、聚焦發展的有力舉措。希望通過本次圓桌會,六國能夠分享有益經驗做法,加強國家和地區層面能力建設。

San Oo表示,瀾滄江-湄公河各國一直倡導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是實現區域經濟繁榮、環境保護和人文發展多重目標的重要途徑。期待本次圓桌對話為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可持續發展和氣候韌性基礎設施提供先進經驗借鑒,有效促進區域對話與交流。

HENG Chan Thoeun表示,柬埔寨已制定《碳中和長期戰略》,正式明確了柬埔寨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各部門的優先減排行動。期待該戰略能夠對接新一期《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戰略與行動框架》,共同加強區域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為氣候變化多邊合作貢獻柬方力量。

李耀表示,國際金融公司一直努力推動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發展。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同為發展中國家,以低碳能源、綠色交通、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和韌性城市等為代表的低碳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對促進該地區韌性增長尤為重要。

方莉表示,雖然近年瀾湄各國積極推動低碳發展并提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但在氣候治理行動中仍相對獨立,難以形成合力。瀾湄各國應加強區域和全球層面合作,通過形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戰略,引入更多資源支持區域低碳發展,有效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成效。

李霞表示,加強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對提升區域氣候韌性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瀾湄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知識共享平臺致力于加強區域可持續基礎設施合作、分享應對氣候變化知識,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創新動能。
會議圍繞低碳基礎設施助力區域與全球氣候治理、瀾湄流域生態基礎設施支持社區可持續發展、瀾湄氣候韌性基礎設施青年企業家創新三大議題進行了討論,探討了瀾湄國家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機遇與挑戰。會議旨在落實《關于加強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可持續發展合作的聯合聲明》,務實開展“綠色瀾湄計劃”,共同推動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知識共享,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與會代表一致表示希望通過加強瀾湄綠色低碳與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務實推進環境項目合作,推動構建瀾湄環境合作網絡,凝聚區域綠色發展共識,提升瀾湄環境合作參與度和廣泛性。